国内资讯

您正在访问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,工业互联网标识前缀:

88.205.71 前往国家顶级节点服务平台查询

乌兰察布:医养结合托起“幸福夕阳红”

发布日期:2025-03-28

“一二三四五六七八,二二三四五六七八……”3月12日早晨,记者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,走进集宁区泉山街道为老惠民康养中心。还未及近,阵阵充满活力的口号声便传入耳中,让人不由精神一振。


上午九时,阳光正好,音乐悠扬。在宽敞明亮的活动大厅里,老人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,正伴着节拍,一丝不苟地练习着养生操。阳光透过窗棂,斑驳地洒在老人们布满岁月痕迹的脸庞上,为那抹发自内心的笑容镀上一层温暖而柔和的光辉。


“大娘,您输液后痒不痒,痒就给您调慢点。”“大爷,今天血压正常,之后把晚上的药停了,只吃早上的就行。”医护人员忙碌而有序地穿梭于各个房间。


“我在这儿快住一年了,来的时候这里刚建成,我是第二个入住的。刚开始只有五六个人,现在已经有三四十个人了。听说这里吃得好、管理好,我就来了。”84岁的方端老人说,“这里养老和医疗结合得好,我们平时有点小毛病马上就能治疗。每餐都是自助餐,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挑选,想吃啥吃啥。业余活动也非常丰富,象棋、书法、画画、台球……只要自己愿意动弹就能挑选感兴趣的活动。”


从日常的健康监测到疾病的及时诊治,从康复训练到长期护理,集宁区泉山街道为老惠民康养中心自建成以来,一直积极构建医养康护食综合体,为老年人的健康保驾护航,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健康需求。


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,做饭逐渐成为一件力不从心的事情,社区餐厅的开设无疑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便利。


泉山街道为老惠民康养中心院长尚勇介绍:“我们中心可以为周边5公里以内的老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,服务内容丰富多样,涵盖生活照料、送餐、助浴、家政等项目,旨在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贴心便利的养老服务,安享幸福晚年。”


泉山街道为老惠民康养中心是我市康养机构的典型代表。自2021年国家养老政策实施以来,我市通过“新建小区配套建设+老旧小区改造”的模式,系统整合社区闲置用房资源,全面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转型工作。经过三年的建设,已形成“13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+74个社区养老服务站”的多层级服务体系,构建起覆盖全市城镇区域的养老服务网络。


这些站点秉持“嵌入式”“小而精”的改造理念,面向老年群体提供助餐、助洁、助浴、助急等多元化生活服务,且均配备标准化医务室或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合作协议,有效推动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。


“相比于城市,我们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也在不断提升。”市民政局副局长魏君毅介绍,针对农村人口流失及留守、空巢、贫困老人增多的情况,我市于2012年实施了大规模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,目前共有426处幸福院,提供3.4万套房屋,成功推行了“集中居住、分户生活、统一管理、互助服务”的新型养老模式,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水平显著提升。


“前年我来到医养院的时候,因为心衰坐着轮椅,拄着拐杖,在医护人员的贴心照顾下,现在这两样都已经扔掉了,还能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呢!”商都县七台镇居民闫文裕高兴地说。


“我们医养院专门聘请了坐诊医生对老人进行日常诊治,对常见慢性病进行监测管理,并为每位入住老人建立了完整的健康档案,医护人员通过档案和日常护理,及时掌握老人身体状况并适时开展医护,有效缓解社会养老压力,实现老有所依、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乐。”商都县医养院莲德养老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陈浩然介绍。


日暮时分,记者走进兴和县大同夭乡幸福院。老人们正在下象棋、唠家常,一派其乐融融的气氛。正在练习书法的兰向阳老人,因为无儿无女,无人照顾生活起居,乡政府安排他入住到幸福院。


“我们这幸福院有食堂、活动室,可全了。我平时喜欢在活动室写毛笔字,这里吃住条件非常好。”兰向阳说,幸福院的生活环境很好,像自己的家一样。


“自2023年以来,兴和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462万元,用于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。在互助幸福院建设食堂和活动室,满足老年人就餐和文娱活动需求。”兴和县民政局养老股股长姚学慧说,兴和县整合了各类服务资源,统筹社工、志愿者等力量,为老年人提供助洁等服务,还探索出“低龄健康老人帮助高龄半失能老人”的模式,让老人们结对进行帮扶,将互助幸福院打造成老年人的幸福家园。


为“老”筹谋,步履不停。2024年,我市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集体补助试点工作,建成了养老服务设施102个、长者餐厅183个,适老化改造惠及4393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,互助幸福院养老服务典型经验全国推广。下一步,我市将进一步聚焦老年群众关切,以更高标准、更大力度扩大养老服务供给、完善养老服务功能、提高养老服务质量,创新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,为老年群体提供全方位、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平台,让辖区老人的获得感更加充实、幸福感更加持久,安享幸福晚年。